首页 资讯 正文

这个晚清财政高官被写进《资本论》,却没能置业北京

体育正文 59 0

这个晚清财政高官被写进《资本论》,却没能置业北京

这个晚清财政高官被写进《资本论》,却没能置业北京

在宣武门外大街一座(yīzuò)院落门口的(de)木板上(shàng),写有“王茂荫故居”字样,而院门旁边标牌上的字样为“西城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——歙县会馆”。

王茂荫是安徽歙县人(rén),尽管他在清代咸丰年间官至户部右侍郎,却一直没有购置房产,长期居住在歙县会馆。这位清朝(qīngcháo)货币理论家、财政学家以清正廉洁、直言敢(gǎn)谏(jiàn)著称,他曾向咸丰皇帝提出货币改革建议,虽然未被采纳,却被马克思写入了《资本论》第一卷,从而使他成为唯一被《资本论》提及的(de)中国人。

乡谊为重,会馆即是旅京(lǚjīng)之家

位于宣武门外大街107号的歙县会馆坐西朝东,目前前院经营茶、酒和咖啡,后院包括西正房、过厅、南厢房(xiāngfáng)和北(běi)厢房,正房面阔五间,南北(nánběi)厢房、过厅各(gè)三间。修葺一新的房舍间,一棵高大粗壮的椿树显出几许沧桑。

正房门前(ménqián)竖立一块展板(zhǎnbǎn),上面是王茂荫的(de)画像以及他早年经历、仕途发展、晚年生活、主要贡献的简单文字介绍。室内摆放若干小巧的桌椅(zhuōyǐ),书案上放着笔墨纸砚,还有几个卷轴。墙壁上的两块展板,文字与图片相结合,内容分为四个(sìgè)章节,即王茂荫生平、王茂荫的货币论、王茂荫的货币改革尝试、歙县会馆。

现在的歙县会馆(huìguǎn),早已不是王茂荫居住时的规模。据说(jùshuō),腾退和修缮后的歙县会馆只是原来的一部分。

歙县会馆始建(shǐjiàn)于明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,由安徽徽州36位茶、漆等商人倡议筹建。当时(dāngshí)的徽州一府六县,歙县为其中之一,并且是徽州府治所在地。“来者实有依归,无论崇卑(chóngbēi),咸得(xiándé)解装于斯,而从容别定馆舍,此徽歙建置会馆之由也”。就是说,他们筹建的会馆是徽州旅京(lǚjīng)人士(rénshì)、尤其是歙县旅京人士的一个落脚点。当然,在这里落脚的主要是商人。

清朝初年,歙县会馆由商馆转变为士馆、仕宦行馆,成为(chéngwéi)徽州举子进京(jīng)应试和(hé)宦海中人在京候职的临时寓所。据《歙事闲谭》记载,清代(qīngdài)的歙县出了5个状元、2个榜眼、1个武榜眼、8个探花、296个进士。另外,还出了4个大学士(dàxuéshì)、7个尚书、21个侍郎。他们在京应试或求职期间,都曾居住于歙县会馆,并得到歙县会馆的扶助。

随着徽州旅京人员的(de)增多,会馆渐渐不堪重负。乾隆五年(1740年),寓居扬州(yángzhōu)的徽州盐商黄氏家族出资(chūzī),使(shǐ)歙县会馆得以扩建。乾隆二十三年(sānnián)(1758年),时任内阁(nèigé)中书(从七品)的歙县人吴宽致信扬州盐商徐士业,向这位财大气粗的歙县同乡求助。在得到资金(zījīn)支持后,对歙县会馆再度扩建。到了嘉庆初年,会馆虽有一定规模,但“岁久渐倾圮”。嘉庆六年(1801年)盛夏,一场暴雨使会馆严重损毁。嘉庆九年(1804年),歙县籍两淮盐业总商鲍志道捐巨资,加上在京歙县籍官员、商人的捐资,历时三年,对歙县会馆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修。此次大修,不仅使会馆焕然一新,也使其一(qíyī)改颓势(tuíshì),重新成为社会名流聚集(jùjí)的场所。

除了王茂荫,朝廷大员曾国藩、李鸿章(lǐhóngzhāng)、祁寯藻等都人也曾是歙县会馆的常客。如果往前追溯,在(zài)歙县会馆居住过的名人还有被梁启超称作“前清学者第一人”的戴震、乾隆年间的户部尚书曹文埴等。到(dào)了近代,教育家陶行知、画家黄宾虹等,也曾是歙县会馆的座上宾。从(cóng)思想巨擘到艺术大师,从清官廉吏(liánlì)到教育先驱(xiānqū),深厚的文化积淀使歙县会馆成为徽州文化的一个缩影。

两袖清风,为安(wèiān)社稷直言敢谏

清道光十二年(1832年),王茂荫考中进士。不(bù)久,被授予户部主事,升任员外郎。次年,他从(cóng)安徽歙县(shèxiàn)到京(jīng)城任职。此后,他先后担任御史、户部右侍郎、左副都御史、工部侍郎、吏部右侍郎等职,历经道光、咸丰、同治(tóngzhì)三朝,在京为官30年,始终不携带家眷,不购置房产,独自一人居住在歙县会馆。

清 咸丰皇帝褒奖王茂荫(wángmàoyīn)父母诏书 安徽中国徽文化博物馆藏

在担任(dānrèn)御史期间(qījiān),王茂荫对当时的用人取人标准提出严厉批评。比如,强烈反对以字体工拙取士(qǔshì)。他认为,过于注重小楷,以至于“合天下之聪明才俊尽日握管濡毫”,根本不能“济实用(shíyòng)”。就是说,用人取士不能只看表面功夫。他主张改革科举考试,“勿论字体工拙,笔画偶疏,专取学识(xuéshí)过人之卷(zhījuǎn)”。乡试会试以实务为主(wéizhǔ),殿试朝考重视经学文意,将真才实学作为选拔人才的最高标准。王茂荫的人才观,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当时用人制度的反思和改进。

咸丰八年(bānián)(1858年),王茂荫上奏咸丰皇帝,建议将《海国图志》五十卷本刊刻重印,以使朝廷官员及(jí)国民“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之可御(zhīkěyù)”。他(tā)认为,应该知己知彼,坚定信心,共谋抵御外敌大计(dàjì)。对魏源在《海国图志》中提出的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主张,他极力推崇。由此可见,王茂荫不仅心存报国之志,而且具有远见卓识。

当然,王茂荫的远见卓识主要体现在(zài)他(tā)的货币改革方案和货币理论上,学术界将其评价为“我国封建社会货币理论的最高成就”。那是咸丰三年(1853年),王茂荫担任户部右侍郎,兼管钱法堂事务。为了应对清廷所面临的财政危机,他上奏咸丰皇帝(huángdì),反对铸造成百上千(chéngbǎishàngqiān)的大额钱币,认为“官能定钱之值(zhīzhí),而不能限物之值”,铸造大钱势必导致物价上涨。他主张在可控范围(fànwéi)内,发行新的纸币。

次年,王茂荫针对银票(yínpiào)、宝钞和铸大钱所造成(zàochéng)的(de)货币剧烈贬值及社会动荡,向咸丰皇帝上奏《再议钞法折》。主要内容包括四项建议:一是允许钱钞兑换现钱,二是允许银票兑换现银,三是允许各商店用钞换银,四是允许典(当)铺款项出入顺带用钞币。前两项涉及持钞人与国家之间(zhījiān)的关系,后两项涉及商人与商人、商人与顾客的交易中扩大(kuòdà)钞币使用。在这个货币改革方案中,前两项是重点。而王茂荫之所以(zhīsuǒyǐ)重视商人的作用,一是商人在当时(dāngshí)的经济生活(shēnghuó)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二是他出身于商人家庭,对商人有着深刻的了解。

然而,咸丰(xiánfēng)皇帝(huángdì)对王茂荫的《再议钞法折》大为(dàwèi)不满,认为他所言“贵民而贱官”,不以国家政事为重。户部军机大臣的审议结论中,也指责王茂荫“所论专利商贾而不便于国,殊属不知大体”。于是,咸丰皇帝下令查办,并将王茂荫调离户部,货币改革搁浅(gēqiǎn)。

改革搁浅,却(què)被写入《资本论》

同治四年(1865年),王茂荫回安徽歙县为继母守孝。当时,他家老宅破败,人丁寥落。不久,他在(zài)家中病逝(bìngshì),享年67岁。

王茂荫去世两年后,马克思(mǎkèsī)的《资本论》第一卷问世。《资本论》第一卷第一篇(dìyīpiān)第三章,论述的是货币和商品流通。这一章有个附注83:“清朝户部右侍郎Man-mao-in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,主张将官票、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。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(shěnyì)报告中,他受到严厉申斥。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,不得而知。审议报告最后(zuìhòu)说:‘臣等(děng)详阅所奏……所论专利商而不利于(bùlìyú)国。’”

1927年,在(zài)法国留学的(de)侯外庐翻译德文版《资本论》时,对附注83中的“Man-mao-in”感到棘手。回国后,他与合作者王思华(sīhuá)一起(yìqǐ)去请教中国财政(cáizhèng)史研究专家崔敬伯。崔敬伯在查阅《清史稿》列传后告诉他们,“Man-mao-in”是清朝咸丰年间的户部右侍郎王茂荫。为了进一步证实(zhèngshí)这一判断,侯外庐又阅读了《王侍郎奏议》,仔细研究了王侍郎的经济(jīngjì)思想,最终认定“Man-mao-in”确为王茂荫。

《资本论》早期翻译者王亚南,也曾为“Man-mao-in”一筹莫展(yīchóumòzhǎn)。他向历史学家吴晗求助,吴晗告诉他,这个(zhègè)“Man-mao-in”就是清朝咸丰年间的户部(hùbù)右侍郎王茂荫。

1936年,郭沫若在日本留学(liúxué)期间发表文章,说《资本论(zīběnlùn)》附注83中的(de)“Man-mao-in”为王茂荫。依据是:一(yī)、《东华续录》的记载。二、他托人去徽州,向王茂荫家族后人调查后的结论。郭沫若将他的考证文章发表后,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,并掀起了一股(yīgǔ)研究王茂荫的热潮。

马克思之所以关注王茂荫的经济观点,并将其作为论据,是因为王茂荫强调对(duì)纸币的总量控制,就是有“定数”,不能(bùnéng)泛滥。更重要的是,王茂荫主张(zhǔzhāng)朝廷确保(quèbǎo)纸币随时足额兑换白银。就是说,纸币必须是有信用的。王茂荫的这种经济思想与马克思的货币和商品流通理论,可谓不谋而合。但他却因此受到咸丰(xiánfēng)皇帝和众大臣的严厉指责,并被免去了户部右侍郎的职务(zhíwù)。

那么,在当时交通和通讯都很落后的情况下,远在德国(déguó)的马克思是如何(rúhé)得知此事的呢(ne)?清朝咸丰年间,北京驻有东正教使团,他们定期向国外报告清国情况。王茂荫试图进行货币改革,并(bìng)因此惹怒咸丰皇帝的事,被人打探到以后,写(xiě)进了报告。消息不胫而走,很快传到了欧洲,传到了德国,并被马克思获悉。于是(yúshì),王茂荫就被写进了《资本论》。
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(shēndù)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
来源(láiyuán):北京晚报五色土

这个晚清财政高官被写进《资本论》,却没能置业北京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